蚯蚓的养殖
(1)蚯蚓的培养 蚯蚓为环节动物门、寡毛纲的陆栖无脊椎动物,是一种较为优质的动物性饲料。
目前用于养殖的蚯蚓种类主要是是赤子爱胜蚓(如太平2号、北星2号)。赤子爱胜蚓成体可达8~15厘米长,体宽3~5毫米。其适应性强、食性广、定居性好、繁殖率高、产量高(人工饲养时,每平方米基料年可产蚯蚓15~20千克,亦较易饲养。
①场所选择 蚯蚓饲养场所应遮荫避雨、避免阳光直射、通风、湿度适宜、排水性能良好、环境安静、无农药污染,并能有效防止鼠、蛇、蛙、蚂蚁的为害。蚯蚓既可在室外饲养,也可在室内饲养。室外饲养需搭简易棚舍,适于春秋季节性生产;室内饲养可采取平床式(在平地上建养殖池)或层床式(一般设2层,以利用立体空间),室内温度控制在15℃以上,可全年连续生产。
养殖池面积为3~5平方米,四周为砖墙,并用水泥抹缝或抹面,池底要向排水孔一侧倾斜,池周设排水防护沟。
②培养基料的制备 培养基料的包括粪料、纤维性料以及其他植物性料等。粪料包括人粪、猪粪、牛粪、马粪、兔粪、鸡粪等,纤维性料主要包括各种落叶、杂草、稻草、木屑、麦秸、玉米秸等,其他植物性料包括蔬菜下脚料、果皮、烂瓜等。
堆制时,一般粪料占60%,其他料占40%。纤维性料要用铡刀切成1厘米左右长度,其他植物性料也应切小。堆制方法是:一层粪料,一层其他料,边堆料,边分层浇水,下层少浇,上层多浇。在温暖季节,通常堆积到第二天,堆内温度便开始逐渐上升,第六至第七天后料堆急剧分解、发酵,温度可上升到70℃以上,当发酵达到高峰以后,温度便逐渐下降。料堆内的温度降至50℃左右时,便可进行一次翻堆,并重新堆制。料堆堆到15天以后进行第二次翻堆,以后间隔6天、4天、2天再分别翻堆1次。如此堆制的基料就完全发酵分解腐熟了。
腐熟好的基料色泽为黑褐色,无异味,质地松软。
③放养方法与放养密度 对于初次养殖者来说,可先在养殖床上放15~30厘米的基料,然后在养殖床的一侧自上而下挖去宽4~6厘米的基料,再在去掉料的地方放入松软的菜地泥土,把蚯蚓放在泥带上,洒些水,蚯蚓会很快钻入泥土中。若基料良好,蚯蚓会迅速现在基料中,若基料不适应蚯蚓生活的要求,蚯蚓便留在缓冲的泥土中,觅食时才钻进基料中。如此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。
在适宜的条件下,种蚓养殖床的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万~1.5万条。前期幼蚓密度可达每平方米3万条左右,后期幼蚓密度可控制在每平方米2万条左右。
④饲料与投喂 蚯蚓饲料的种类有粮油下脚料、畜禽粪便、麸皮、米糠、青草、树叶、蔬菜、瓜果皮等。饲料必须经过发酵熟化。可用粪肥60%~70%,作物秸秆或青草等20%~30%,麸皮10%,混合堆制发酵。